你对出过最好的对联是哪一个?自己十分得意,他人赞不绝口?
我有一堂侄,说话滴咚搭龙,用文雅的话说叫诙谐。一次族中人办喜事,有人在写对子,他走到傍边一看,说道:对子不如厨子!众人听了大笑,因为这话不无道理。厨子做岀来的东西人人可品享,而对子,又有几个会品味?
那年他家嫁女,叫我写对子,于是,于厨房门上我捡了他的那句话:对子不如厨子;下句对曰:墨香难普菜香。加上横楣:任人品味。(现供大家一笑)
平时喜爱吟诗作对,比较认同主流意识,即对联须讲究格律对仗用典。对联是诗词之余,也是源远流长,古色古香,几千年来,脍炙人口之作,不可胜数。
一幅好的对联,是思想性、艺术性,能高度统一和谐的,那些所谓的只讲“意境”,而无格律对仗的,根本就不是对联,充其量就是对句,有的对句都说不上。严格地说,真有损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美好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去找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学习和努力传承。
这里可能有个误区,有些流传下来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家之作,也是没有格律的,有对仗不严谨的。这就给某些人,开了个方便之门,认为可以不讲格律对仗,只要有意境就是好对联。
其实,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很多是奇句,绝句,根本就无法对,很少能对,有的勉强能对,必然影响艺术性。如“妙人儿倪家少女”、“南人北相,室中小偷偷偷偷东西”、“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等等。这类奇句,能对好确实不易,有的勉强能对上,思想性艺术性都打了折扣。
二,有的是在流传中,被误了,被修改了,而并非原句。
三,本来就有对仗句、对偶句之分。隋唐以前,大量出现在诗文辞赋中的,大都属于对偶句,那时格律诗还没有定型。对偶句本身是不需要过分讲究对仗和格律的。
说多了,但是,虽是我个人观点,我必须坚持,好的对联必然是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
兹录一集句联于后――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我自小就喜欢对联,没上学时见屋门口贴了一幅对联,
太平真富贵
春色大文章
我就让爷爷给我解释,上学后不久我就照爷爷的指导,随意编了一幅
尚书读好志
后者能章文
虽然是顺口溜词不达意也得到了爷爷的鼓励。
退休后用上了智能机,看今日头条上有对对联的内容,也学着试对,不久就有人点赞,如四字联
最近词穷
将来话多
上联:玉堂金马宁玉碎,
下联:流水高山不瓦全。
这是我在九十年代中期,为赞一位朋友写的一首《七律》其中的一联。不知道怎么样?
那时候年青特别重感情,看见该朋友为了朋友似乎有两肋插刀之感,为了坚持正义,不顾对方报复,当时一般的年青人为了自己青云直上,亦或提干,亦或找个技术活是普遍现象。可他却与众不同,故而令我深爱感动。
《七律》写成后便在朋友圈(当时的朋友圈与现在的朋友圈不同,是指经常在一起的几个要好的朋友)传阅,还受到个别朋友的忌妒。可见当年都是年青气盛,现在想来倒觉得可笑了。
那个时候,我们在深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看不到电视,唯一能听的就只有工程队的一台收音机。更不要说今天玩的手机了。因此几个三朋四友在一起五相学习,在吹牛中学习,或是谁有了小说之类的书互相借阅,就算我们的文化生活了。
我今天将这联晒出来,是想请诸位大神指点,也算是对青年时代的回忆。自己倒是觉得免强,在当时的朋友中评价也还行,但是赞不绝口,不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