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时,世贸大楼为什么会整个倒塌?
难得回答一个涉及现实工作领域相关的问题。世贸大楼的倒塌,主要是因为大火造成钢铁承重能力急剧下降,无法承担荷载,使大楼整体垮塌。
首先我们要知道,世贸大厦双子塔是钢结构高层大楼。可能是因为中国大规模建设高层大楼是在911之后,中国高楼一般采用钢结构的比较少,近几年才增多一些,普遍采用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区别是,钢结构建筑单纯使用钢铁作为主要的承重主体,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柱子、剪力墙等作为承重结构。
国内虽然钢结构大楼不算多,但其它钢结构建筑如厂房、体育场、机场航站楼、博物馆等还是非常多的。
(北京大兴机场航站楼,典型的钢结构建筑)
和很多人印象的钢铁坚固耐高温不同,钢铁在高温下强度会非常差。在175度以下,钢铁还能保持正常的强度。175度以上时,钢铁的强度会急剧下降,300度时,钢铁强度下降为正常强度的百分之七十,400度时,下降到百分之五十,500度时,下降到百分之三十,750度时,可以认为钢铁已经完全失去强度,像面条一样柔软。虽然钢铁到1500度时才融化,但750度时已经完全没有啥强度了。
钢铁的热传导性又非常好,在火灾时,会急剧升温并很快传导到相连接地方。一个裸露无防火措施的钢结构建筑,遭遇大火后可能十几分钟后就会倒塌。
裸露的单层钢结构房屋,遭遇同等火灾时,能坚持的时间肯定不如同样规格的木结构房屋,这点很违反常人的直觉。
911时,飞机撞击世贸大夏本身已经给双子塔的两座高楼以很大破坏,但不足以让两座大楼倒塌。两架飞机上携带有大量的燃油,燃油燃烧成熊熊大火,再加上大楼内的可燃材料,燃起的大火大楼自身的消防系统是没有能力短时间灭火。纽约的消防队也不可能对这种超乎想象的火灾有预案,付出几百名消防员的生命也无济于事。
世贸倒塌 有报道分析,认为大楼的倒塌并不是因为飞机的直接冲撞,而是飞机内满载的航空煤油倾泻进入大楼引起的大火所释放出的巨大热量,软化了支撑大楼的钢筋骨架,最终导致世贸中心大楼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但是,也有一批建筑学家认为仅凭大火并无法令大楼倒塌。 根据Loose Change,指出建筑历史上的所有钢筋大楼,并没有一栋是因为燃烧而倒塌的,大楼倒塌的速度与装有炸药的拆楼解体相类似。当时的纽约市长迅速地将世贸残骸当作废物运出国外,当中有否炸药引至的爆炸痕迹已经不能被鉴别。至于飞机撞击大楼后漏出的燃油所燃烧的高温,并不足以将钢筋烧溶以至影响全栋大厦的结构。前美国劳工局首席经济学家Morgan Reynolds,九一一真相运动参与人,一样认为那两架客机并不能推倒世贸大楼[1]。 一些反对阴谋论的人认为两架波音767客机的冲击,损毁双塔支撑柱与钢板楼面支架,导致双塔周边支柱向内坍塌,以及钢板楼面被直往下拉。[2] 七号大楼倒塌 世贸七号大楼并没有受到任何飞机撞击或恐怖攻击,但在一号及二号大楼倒塌后不久,七号大楼亦随之倒塌。根据Loose Change,七号大楼倒塌前有一些闪光,因此认为是建筑物内的炸药引爆而发出的闪光,导致七号大楼倒塌。虽然有人指出是因为飞机强大的撞击力使七号大楼倒塌,但不能解释为何只有七号大楼倒塌,而其它建筑物则没有。
我来回答,因为我是农民工,整个倒塌的原因很简单,楼层是由柱子承重的,而柱子浇筑是一层一层浇筑完成的,因此每层的柱脚部与整幢楼的柱子不是一整体,不能承受象美国911时被飞机撞塌的上面好多层的重量,从视频中看到的倒塌过程完全是应该那么塌的。
世贸中心双子楼是典型的钢结构框筒,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框筒体系在国内比较少见,因为牺牲了外墙的开窗面积,所以不太受国内业主青睐。世贸中心双子楼采用了外围密柱框筒,钢框架柱的间距非常密,照片上很密的竖向线条就是一根根钢框筒柱,而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钢裙梁也非常高,所以开窗面积很小。但是好处是不需要“傻大笨粗”的混凝土筒体,空间非常宽敞。建筑内部的普通钢柱子只承受竖向荷载,侧向荷载全部由外圈的密柱框筒承担。一定意义上,防火问题是钢结构的阿喀琉斯之踵。结构钢材在摄氏600度左右时,强度已经下降到50%左右,事实上的承载力可能已经低于实际的负荷;温度达到1200~1400度时,钢材丧失全部的结构强度。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压下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造成建筑结构的整体逐层垮塌。
因为美国人在世贸大楼里面埋好了炸药,所以才会有911那次完美的定向爆破。
1.911前一周,大楼里所有的人都被消防检查的理由清走,一两天后才让他们回去。(钻洞埋炸药)
2.世贸大楼只能容纳一两千人吗?为什么唯独911那天人那么少?
3.世贸大楼在911前几个月被买了巨额保险。
4.一场战争耗费几万亿美元,这里面会产生多少油水?谁又会从中受益?
别扯什么美国人不会对自己的国民动手,几千个平民百姓的命换几万亿美元的生意谁不心动?而且所有的责任都由“恐怖份子”承担,完全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